金教授夫婦在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敦大學校園留影

金教授夫婦在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敦大學校園留影

國防醫學院藥學系

國防醫學院藥學系(本文原載於1999/08出版之"國防醫學院藥學系九十一年慶紀念專刊")
金明儒

明儒於民國卅五年九月入母校藥科卅四期肆業,於民國卅八年二月隨學校自上海遷台,於民國四十年三月在台北畢業。畢業後留校任助教、講師,於民國四十九年獲美國醫藥助華會(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 , ABMAC)獎學金為期一年,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藥學院進修,計劃於一年內修讀過碩士學位後返國,第一學期結束時,因成績尚稱滿意,指導教授Dr. S. M. Kupchan主動提供研究獎學金,囑明儒繼續修畢Ph.D.,於民國五十三年九月初返國。民國六十三年繼劉壽文師任藥學系主任,民國六十九年自軍職退伍,轉任國立陽明醫學院教授,嗣於民國七十二年任景德製藥公司董事長,但心繫母校,數十年始終如一。值茲藥學系成立九十一年大慶,爰系主任李安榮博士之囑,將學系歷史作一回顧。憶明儒 於六十九年交卸系主任職務時曾邀請劉壽文(十五期)、何池(十二期)及羅澤霖(十七期)等三位老師,在校友之家以茶會方式口述學系歷史,經明儒整理並參考有關記錄單成本文。
國防醫學院前身北洋軍醫學堂創設於民前十年(光緒廿八年,西元1902年)十一月廿四日,總辦(校長)徐華清,校址位於天津東門外海運局舊址,招收醫科學生,至民前四年(西元1908年,註一)始招收藥科第一期,距今九十一年,為軍醫藥學教育之始,亦為我國有完整學制藥學教育之始。當時仿照日本藥學教育制度肄業三年。民國元年北洋軍醫學堂更名為陸軍軍醫學校。藥科在天津校址前後共畢業藥科一期(十八人)、二期(卅八人)、三期(十七人)、四期(廿五人)、五期(九人)及六期(十二人)共一百一十九人。民國四年全紹清氏任校長,籌款於北平建新校,於民國七年新學校自天津遷至北平新址,北平新址位於東四牌樓六條胡同東口。校園分三大部份,南區為附屬醫院,北區為衛生材料廠,中區為校本部。藥科教室及研究室位於校本部北部。學校初創教師多日籍,殆畢業校友人數漸增,留校任教者日漸增多。三期校友鄭壽奉派留學返國後任教製藥化學。此外任教校友有林公際(八期)、張鵬(四期)、周軍聲、趙蕃叔。全氏校自民國四年迄十一年前後共七年,除營建新校址外,於民國十年冬母校防疫隊曾赴東三省防治鼠疫,後又參與山東桑園鼠疫防治,領隊醫科三期校友,時任軍陣防疫研究科之教官俞樹棻,俞學長於山東防治時不幸竟以身殉職。民國十一年至民國十七年由於政局混亂,軍閥割據,教學大受時局影響。自民國八年迄十七年,計共畢業第七期至第十三期計九十七人。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完成統一,母校教育乃再入佳境。民國十八年開始,藥科自三年改為四年(自藥科十五期開始)。民國廿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我東三省並成立偽滿。民國廿二年學校遷南京漢府街臨秦淮河,原陸軍第三軍醫醫院,稱北區附屬醫院及醫科,及東昌街原江蘇省立工業學校稱南區,鄰中央大學化學系,藥科及生化系等基礎科系均在南區。校舍因係舊有建築整修而成,較北平校舍為差。自民國十七年秋至民國廿二年共畢業藥科一百廿三人,十四、十五兩期共廿六人。學校南遷後,藥科科長鄭壽(三期)。除原有教學陣容外,並聘中央大學及金陵大學等兼任教職。
民國廿三年劉瑞恆氏以軍醫署兼任本校校長,採美國學制改進醫學教育,藥科四年級學生至中央衛生實驗院及中央醫院有關部門實習。民國廿五年學校更名軍醫學校民國廿六年校長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蔣公自任,張建(醫十五期)先生任教育長。七月七日全面抗戰,八月十三日日寇侵上海,南京危迫,九月學校遷廣州原廣東軍醫學校校址(註二)。
自民國廿三年至民國廿六年九月南遷廣州止,在南京校區共畢業藥科十六、十七、十八及十九等期共四十人。
民國廿六年前畢業校友任教至卅八年來台之校友計有何池(十二期,在上海校區任教衛生化學)、同期孟士英(於民國七十年中期台灣去世)、胡乃釗(十四期,遷台前任教上海校區)、劉壽文(十五期,來台任系主任,授製劑學)、張德俊(十六期,授普通化學)、羅澤霖(十七期,任行政部主任)、趙仲雲(十九期,生藥學主任教官),其他來台校友尚有呂世枋(十七期)、佘殿魁(十五期)。
民國廿七年戰事迫近廣州,四月奉令遷校廣西,藥科校址為桂林,九月藥科廿期畢業(共五人),民國廿八年二月學校自廣西遷安順北門外貴西營房,整理原有軍營、孔廟,及地藏廟等破舊建築,並新建部份房舍,藥科各學系分佈於武當山區及小梅山區,先以草屋應急,後改建各瓦屋。在安順期間藥科全盛時,共有六個學系及一研究所,人材設備為後方各藥學院校之冠,在貴州安順時期主要教學研究人員編配如下表:
藥 科 :科長張鵬
一.基本化學系:袁開基(留美博士)、嚴仁蔭(留美博士)、李士毅、鄭法鈺(留美)、張繼宗(藥廿二期,留美)、朱陳福(藥廿二期)、王志鈞(十五期)、呂世枋(十七期)
二.生藥學系 :李承祜(留日)、管光地(留美)、馬基華、徐岩(藥十八期)、趙仲雲(十九期)
三.製藥化學系:龍康侯(留德)、葛祖良(留美)、王贊卿(留美)、袁開基、崔鑠才(藥十六期)、陳勛台(藥十七期)、胡嗣仁
四.藥劑學系 :林公際(藥八期)、劉壽文(藥十五期)、張奕棟(十七期)、李蔚汶(藥廿三期,留美)
五.藥品檢驗學系:孔憲保(留美博士)、胡乃釗(十四期,留美)、譚增毅(藥廿三期,留美)、黎漢德(藥廿四期)、鄭法鈺、楊珠潮、林公際
六.化學兵器學系:浦同烈
七.藥品製造研究所:所長張鵬
本所為藥科學生實習場所,及製造注射液供應軍需,附設有電力廠、車鑽廠、酒精廠、玻璃廠、印刷廠等設備。本所除供軍需外,並供應民間醫療作業,其收益對校務建設俾益頗 大。
民國卅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學校於民國卅五年三月復校上海江灣市中心區原市立醫院院址,及附近日據時所建之軍醫院房舍。藥科在安順期間共畢業廿一至廿七等七期共九十人。其中仇士傑(廿一期)、張繼宗(廿二期)、李蔚汶(廿三期)、譚增毅(廿三期)、樓之岑(廿四期)、吳美樞(廿四期)、黎漢德(廿四期)、邵杞(廿四期)、蘇中武(廿五期)、余國良(廿五期)、金家淮(廿七期)等學長均留校任教,或參與學校有關單位工作,其中張繼宗、譚增毅、李蔚汶、黎漢德、邵杞等為學校於卅八年遷台後隨校來台之教學骨幹,對台復校之貢獻尤大。
民國卅五年三月學校自安順復員上海,七月於上海市、廣州市、西安市等處招收新生,為醫科四十七期、藥科卅四期、牙科六期及高護科四期。民國卅六年六月學校改組,合併軍醫預備團,及陸軍衛訓所等單位,改組為國防醫學院,由林可勝氏任第一任院長,藥科改為藥學系,由李承祜代理藥學系主任,藥品製造研究所改稱衛生實驗院,許雨階兼任主任。學校在上海市時於軍事倥傯無甚建設。民國卅八年再遷台灣。
在上海期間正式上課期間僅五學期。畢業藥科廿八至卅二期等五期共四十七人。藥科教學人員大致未變,原國立藥專校長吳榮熙氏曾任藥科科長短期後離職,系務由李承祜氏主持。民國卅八年學校分三批自上海遷台北,分別於二月十六、三月十六及五月四日乘安達輪抵台北,建校址於台北水源地原省訓團舊址,房舍狹隘且破舊不堪,乃增建鋁皮活動房十八幢供辦公、宿舍及衛材庫之用。本年七月林院長出國由盧致德先生代理院長。學校遷台教學單位改組整編,藥科以安順時期之原藥劑學系及藥品檢驗學系之器材為主成立藥學系;原有之基本化學系、製藥化學等器材則併入生化系;安順時期原生藥學系則合併至生物形態學系。因房舍狹隘故裝箱之設備無法施展,僅能於露天上課,藥學系教學人員及課程計有:
藥學系 : 系主任劉壽文(十五期)、譚增毅(廿三期)、李蔚汶(廿三期)、黎漢德(廿四期)、謝昭山(台大教授,兼任)、吳榮熙(兼)、賈國豫(兼)、梁其奎(兼)。藥學系負責藥品鑑定、藥物化學、製藥工程、衛生化學(後改食品分析化學)、毒物化學、製劑學、調劑學、藥用植物有效成份等課程。
生物化學系: 生物化學系除原有設備外,並併入原藥科之基本化學系、製藥化學系設備。
藥科學生至生物化學系修習下列課程:普通化學、定性分析化學、定量分析化學、有機化學、高等有機化學、生物化學。
生物物理學系 :微積分學、物理學、生理學、藥理學。
醫學生物形態學系: 細菌學、寄生蟲學。
生物形態學系 :生物學、生藥學。
遷台初期由於一切草創,生活及學習均甚艱辛,但精神極佳,學生均能努力向學,猶憶初期曾利用乒乓台之一半,在僅能容下五六人之房間內,進行有機化學實驗。嗣後新校舍逐年修建完成,藥學系與生化系自原位於行政大樓現址之平房遷至現址,已是民國四十七年中。圖書館建築則至民國五十年初方完成。民國四十八年榮民總醫院籌建完成,正式開始作業,本學系教授李蔚汶、張祖堯(卅四期)及劉廷濬(時任系助理員,藥學職業第一期)調榮民總醫院藥劑部,民國四十九年初本學系奉命協助輔導會成立榮民醫院聯合製藥廠(廠長王紀民),為本學院藥學系之第一所實習藥廠。該廠草創初期係利用本學系原有製劑設備從事生產,產品由榮民藥廠於公館租屋作為包裝及營業場所,包裝成品供應各榮民醫院。本系之製劑設備係民國四十二年院長盧公自美援款項中撥款興建鋁質平房兩棟,並有壓錠機二具、乾燥箱兩具等設備,榮民藥廠於民五十年初期在興隆路建廠房。該廠第二任廠長張廷佐(醫廿三期),民國六十四年本院譚副院長外調接長第三任榮民藥廠廠長,並於民國七十五年完成中壢新廠建設並遷入,其設備及建築為我國現有製藥工業之冠。譚廠長於七十四年初退休,由當時藥學系主任鍾柄泓(藥四十期)接任,並由劉剛劍繼任系主任。
遷台初期於民四十年劉主任、譚教官、黎教官等相繼出國進修,對教學大有俾益,稍後至民國四十九年因美援資助日漸增多,且美國大學之獎學金申請較容易,故出國人數及留學期間均漸增多並增長,先後完成博士學位回藥學系任教者,自民國五十三年以後計有金明儒(藥卅四)、劉剛劍(藥卅九)、吳文宏(藥卅九)、鍾柄泓(藥四十)、張柏林(藥四十)、王大鵬(五十五期)、張鵬(五十七期)、李安榮(藥五十七)、江樵熹(五十九期)、陳基旺(藥六十)、胡幼圃(藥六十)、蘇慕寰(藥六十一)、徐令儀(藥六十二)、譚延輝(藥六十三)、胡明寬(藥六十三)、張溫良(藥六十六,台大博士)、鮑力恆(藥六十七)、黃旭山(藥六十八)等。完成博士學位後返校在其他學系任教之藥學系校友計有潘福(藥卅四)、魏如東(藥卅六)、馮憲文(卅十八期)、壽廉(四十四期)、張立人(四十七期)、張固剛(四十八期)、顏茂雄(四十九期)、丁明哲(四十九期)、劉雨田(五十一期)、黃弘勳(五十三期)、羅新生(五十四期)、周慰遠(五十九期)、高銘欽(五十九期)、廖經倫(六十期)、徐尚為(藥六十二)、蕭嘉陽(藥六十四)、李勇進(藥六十五)、劉文雄(藥六十五)、葉明功(藥六十五)、王松齡(藥六十八)、唐嘯石(藥期)等。目前進修博士學位者計郭培中(藥六十五)、王昭日(藥六十七)、黃文鑫(藥六十八)、許文銓(藥六十八)、陳錦龍(藥)、張立乾(藥)、胡德民(藥)、張澶榮(藥)、葉壽山(藥)等,本系校友於畢業繼續升學而修得博士學位,散處歐美等地者約廿餘人。
自民國卅八年迄民國八十八年藥學系在台灣共畢業卅三至八十二期共六百一十六人。本學院大學教育各科系畢業生於民國四十三年開始,由教育部授予學士學位。藥學系畢業生授理學士學位。本學系與生理學系及生化學系於民五十五年八月,成立生物物理學研究所,第一期碩士研究生於五十七年畢業,民國五十七年原生物物理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組獨立成生物化學研究所,並增設藥物化學組,第一屆藥物化學組碩士班於民國五十九年畢業,計陳通保(四十八期)及謝顯義(四十九期)等兩員,民國七十五年藥物化學組自生物化學研究所分立,與藥劑學組成立藥學研究所,獨立招生,後又增設臨床藥學組,預計自民八十九年再增設學組。民年本學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辦生命科學研究所,藥學系畢業校友繼續在本學院各研究所繼續升學。
民國六十三年二月十八日經院長盧公及美國醫藥助華會前任執行長劉孔樂氏之支持,成立財團法人中華藥學研究基金會,協助本學系提升研究水準,並協助民間製藥工業解決有關問題。基金會附設中華藥學研究所,由藥學系同仁兼任研究計畫,接受民間藥廠及醫院之委託,除需要開支外,盈餘之款均供藥學系擴充設備之用,對教學研究有頗大之助益。民國六十三年八月奉軍醫局委託,由本學系同仁經任務編組之方式,成立國軍藥品衛材檢驗中心,該中心每年由軍醫局按工作需要撥支經費支援,其任務為代表軍醫局檢驗軍用衛材藥品。本學系以有限之人力,管制國軍衛材之品質,對國軍保健有極大貢獻。
民國五十四年盧院長受中央財委會裕台公司之託籌劃景德製藥公司,由榮民總醫院藥劑部主任李蔚汶任廠長,於八月一日成立,新廠位於台北縣土城鄉員林村,於民五十六年建廠完成,為藥學系學生第二實習藥廠。於民國六十三年正式由國防部核准該廠為本學院建教合作之實習藥廠,民國六十五年本學院前任副院長陳尚球接任該公司董事長,詹肇漢(藥卅四期)兼任廠長,後由張鍵官(卅四期)任廠長。民國七十二年由金明儒接任董事長。至本年本學院藥學系計有榮民總醫院與三軍總醫院之兩藥劑部。卅八年遷台之始,學校在極度困難之下建設,藥學系於原有藥科之設備及人員整編及重分配之結果,可謂捉襟見肘,藥科卅四、卅五、卅六等期之藥物化學實驗均應用木炭爐加熱,劉主任及系上全體教學人員專心從事於教學,使於物資及人員均感缺乏之影響下年有進步,實非易事。劉主任於民國六十三年辭系主任,由金明儒接任迄民國六十九年,在此期中國家經濟已大有進步,學校有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盧院長擔任)及三軍總醫院兩大國內設備人員最優良之實習醫院,並有兩大實習藥廠,藥學系之教學研究設備日形充實,今又增加台中及高雄榮民總醫院及永信製藥公司為建教合作醫院、藥廠,人材薈粹設備之齊全,較之美國一流藥學院可謂有過之而不及。
值茲國防醫學中心新址落成,並將於本年遷入新校址,前途無限光明,謹就記憶所及作此短文,以作紀念前人之辛勤耕耘,並以勉勵後起諸君之努力,使母校能在堅實之基礎上發揚光大。

註一、據Wong, K. C. and Wu , L-t.:“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 1936, reprinted in 1985 by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 Inc., Taipei, Taiwan , ROC. p.543.本校前身北洋軍醫學堂係1906(民前六年)陸軍部軍醫司(中文名稱係根據盧致德先生哀思錄, 頁114)並添設藥科,茲摘錄有關文字如下附供參考:

An Army Medical College was established at Tientsin in 1902 by Viceroy Yuan Shi-Kai to train medical officers for the reorganized forces. Its first director was Dr. Hsu Hua-Ching(徐華清),one of the first graduates of Peiyang Medical College…The college was taken over by the Medical Department of the War Ministry in 1906 and a School of Pharmacy was attached to it at the same time.
As can be gathered from the report of the Rockefeller Commission (p13;also 1930 Directory of the Nat. Med. Dssoc., Peiping, p15;Pi, Nat. Med. Jl., 1931, p120;Chin. Med. Jl., 1935, p998 ). By 1914,23 professors were employed…….six were in the Department of Pharmacy and three taught Japanese (one year),German(3 years.) and Physics, respectively.
註二、張教育長原任廣東軍醫學校校長(廣東軍醫學校Wong and Wu p792有建築全景)。
參考資料:
一、國防醫學院院史第一、第二版,國防醫學院院史館編。見註一。

水源地藥學系實驗室留影

水源地藥學系實驗室留影

金董事長接待美國威斯康新大學義大利籍同學率團蒞台參訪在水源地校區八卦園內合影

金董事長接待美國威斯康新大學義大利籍同學率團蒞台參訪在水源地校區八卦園內合影

P12何池(坐倫椅背對鏡頭)於院慶時返母校藥學系與系主任P39劉剛劍握手,p34金明儒(左一),p24黎漢德(左二),p35蕭敏求(右一)陪同

P12何池(坐倫椅背對鏡頭)於院慶時返母校藥學系與系主任P39劉剛劍握手,p34金明儒(左一),p24黎漢德(左二),p35蕭敏求(右一)陪同

8

8

7

7

6

6

5

5

4

4

3

3

2

2

1

1